邮箱:

jpr@sxnscq.cn

梁山县朗昌阀门机械有限公司

sxnscq.cn

组织架构

about us

梁山县朗昌阀门机械有限公司

网址:www.sxnscq.cn

邮箱:jpr@sxnscq.cn

地址:梁山县

组织架构

当前位置:首页-组织架构

梁山县朗昌阀门机械有限公司致力于梁山县高温高压阀,梁山县不锈钢球阀,梁山县电动平衡阀已形成了一套从方案咨询、系统设计、产品研发、工程施工、售后服务、 专业人才培训的体系。 梁山县朗昌阀门机械有限公司各位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看法是什么?

我就是一个语文教师。

从高中来说,当代语文教育几乎就是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。素质教育几乎让位给了应试。所以一个孩子如果上高中之前没学好语文,这三年他几乎不会有大的进步。从小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。

而且当代语文教育不被重视,特别是理科生对语文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,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。

不过,语文在高考中的比重比会下降,而且以后会越来越重视,总分数很有可能提高。所以语文教育应该有更重要的地位。

建议家长从小着力培养孩子再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兴趣和能力。至于听和说,在后期的教育中是比较容易克服的。

阅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,写作是一种技能,需要长期的锻炼,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学会写日记非常重要,会给他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,所以必须从小抓起。

孔子如何评价“宰我”,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?

题主好,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这里野狐有必要把你的问题进一步表述清楚:“宰我是孔子弟子中挨批评最多的一个,孔子又是如何评价这个弟子的,这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?”

一 宰予其人和孔子对他的评价

“宰予,字子我,鲁人,有口才著名。”这是《孔子家语 卷第九》“七十二弟子解”中对宰予仅有的一点介绍,宰予被排在第五个。“宰予字子我,利口辩辞……”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》中,宰予是被排在第七个来介绍的,但内容也很少,不到二百字讲了四件事,三件事出自《论语》。

从两本著作介绍宰予的排名来看,宰予在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确实不同凡响,这个排名的依据主要是来自于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的一次感叹:“从我与陈、蔡者,皆不及门也。德行,颜渊、闵子骞、冉伯牛、仲弓;言语,宰我、子贡;政事,冉有、季路;文学,子游、子夏。”这句话历来被公认为孔子对弟子的一个评价,后世所说的“孔门十哲”就是源于孔子的这句话。

孔子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人,宰予能排进前十中间,而且还排在大名鼎鼎的子贡前面,必有其过人之处,这绝不会有走后门行贿造假的可能。言语一科是孔子培养外交人才专业,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聘问频繁,此方面人才非常吃香。当然,言语一科弟子不止宰我、子贡两人,只是此二人利口善辩,外交才能非别的弟子可及。子贡的外交成就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》有比较详细的一则:田常作乱与齐,移兵加鲁,孔子派子贡出使,子贡漂亮的摆平了此事。子贡不但救了鲁国,而且改变了鲁、齐、吴、晋、越五国今后的格局。

《史记 孔子世家》中也有两处涉及子贡办外交的事:一次是孔子被困陈蔡,绝粮七日,处境危险,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救,子贡一出,楚昭王就派军队把孔子一行迎到了楚国。另一次是鲁哀公七年,吴国和鲁国在缯(今琅邪鄫县)会盟,吴国向鲁国“征百牢”,要求鲁国提供牛、羊、猪个一百头作为祭品,这纯粹是欺负鲁国,要称霸中原。当时子贡随孔子还在卫国,鲁国权臣季康子请子贡出使应对,子贡顺利摆平了此事。

宰予的外交才能如何?史料不足,但可以大胆推断,至少可以和子贡比肩。《史记孔子世家》中有:孔子被楚昭王接到楚国,楚昭王准备以书社七百里地封孔子,令尹子西劝阻昭王说:……“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?”于是楚昭王打消了这个念头。足见宰予在当时诸侯大夫心中的地位分量。

总之,孔子对宰予的评价很高,应该很公正的,也就是说宰予确实很出色,很优秀。但问题来了,可我们能看到的有关宰予的史料,不是孔子否定他,就是批评他,甚至责骂他,这两者不是很矛盾吗?我们还是先盘点孔子批评宰予的事情,然后再看这中间的蹊跷。

二 宰予有哪些事情被孔子批评或责骂

宰我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因白天睡觉而受斥责:“宰予昼寝。子曰:‘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污也。于予与何诛?’”宰予应该资质很好,但上进心不足,利口善辩,行动力不足,昼寝是其上进心不足的一个具体表现,孔子绝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小过失如此动怒。(事见《论语》《史记》)

宰我问:“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!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旧谷既没,新谷既升,钻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”子曰:“食夫稻,衣夫锦,于女安乎?”曰:“安!”“女安则为之!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女安,则为之!”宰我出,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,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!”——《论语 阳货》

宰予向孔子提出守孝三年时间太久,改为一年就可以了。当面孔子含蓄的否定了宰我的想法,他走后斥责其“不仁”,这是孔子用批评宰予来教育别的弟子(不能理解为孔子背后说人坏话)。此事可看到宰我思想活跃,有不受礼法的行为习惯,就像现在很多聪明学生常自以为是,自作主张,纪律性很差。

宰我问五帝之德。子曰:“予非其人也。”——《史记 弟子列传》

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
不用再列举材料和分析事件了,宰予最后的结局是:“宰我为临淄大夫,与田常作乱,以夷其族,孔子耻之。”(《史记 弟子列传》)宰我做了齐国的大夫,参与了田常作乱的事,结果被杀,连累族人被夷灭。这让孔子感到很丢人,可算作孔门教育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
三 如何理解“宰我现象”

野狐所说的“宰我现象”,指宰我被老师常常批评,又评价很高的矛盾现象。看是矛盾的现象,其实并不冲突。孔子是圣人,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,又是众弟子的老师,他对每一个弟子都会充满爱心,这是不容怀疑的。爱之深,故责之切。

孔子对弟子的性格、能力是比较清楚的,他教育弟子最为突出的方法就是“因人施教”。宰我和子路在孔门的情况有点像,都常挨骂受批评。对他们这种过于张扬的性格,孔子觉得最好的教育就是压制、批评、甚至打击。我们很清楚孔子非常喜欢子路,从子路言行上,孔子曾预言子路将来不得好死,所以经常压制子路,批评子路,就是怕子路出事,结果还是被人砍成了肉酱。其实要不是孔子的压制批评,子路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。宰我的具体事情不多,但从他的结局和子路的事情中就足以明白孔子平时打压、批评宰予的良苦用心,可惜宰予的结局更让孔子伤心。可能在众弟子中二人瑕不掩瑜,故孔子还是给了他们很高的毕业鉴定,可惜毕业后还是因为性格的问题都出事了。性格决定命运,此言不虚,子路、宰予就是两个典型例子。

四 “宰我现象”对现代教育的启发

理解了“宰我现象”,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就很明显了: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,了解学生的学情、性格、心理,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,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育引导学生。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,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。把育人放在优先位置,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,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。避免因为性格问题而酿成悲剧,此类悲剧日益增加,更应警惕。

孔子的“四毋说“,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什么启示?

孔子的“四毋说”出自春秋孔子的《论语?子罕》。四毋包含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具体意思如下:

毋意:不要凭空猜测。

毋必:不要主观武断。

毋固:不要固执。

毋我:不要自以为是。

孔子的子绝四,也就是杜绝四种弊病:沒有主观猜疑、臆断;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;没有固执己见之行为;沒有自私自利之心。

其实人并非完美无瑕,也许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,但一切有度,如果把上述的“意、必、固、我”发挥到了极端和随时,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苦恼和麻烦,甚而是致命的,难以挽回的错误。所以,教育、学习类似于上述的优秀传统之化,能时常反省自己,努力改正自身“意必固我”的种种缺点,不断提高、完善自我,为自己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孔子为什么认为“中庸”是“德”?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?

“中庸”是德,德是“中庸”,是自然的必然,因为天地间最大的德是向生性。

“中庸”包含二德,一德是天地之德。万事万物,无不强调阴阳平衡,必须要“中”,才能和谐自然,和谐万物,和谐社会,和谐健康,自然的德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,按照自然规律办事,如保护环境就是这个道理。

二德,是人文之德。人类共同建设美好家园,需要相容,相让,相谅,也就是说要有谦卑思想,没有相互谦卑谦让,岂不是鸡飞狗跳,那就不利于人类的和谐,也就是无德,任何群体都不欢迎害群之马,所以“庸”是德,这个德就是给别人机会,给别人放生,把自己放在低处,把灵魂放在好处。

第二层德,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,尊重自然的德容易被人们意识到和做到,以“庸”的姿态立世却很难做到,特别是在这个强调个性自我任性的时代,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
这个理解,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,对任何时代的教育,都有积极的意义。

一己之见,重在参与!

孔子为何说“吾道一以贯之”?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?

论语

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割据,互相争夺地盘和人口资源,同时也导致不断的征战,当时的社会人伦体制个相继“崩塌”,上至君臣,下至父子,出现了社会意思形态的反转。于是才出现“百家争鸣”,孔子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,后来孔子成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是社会上最博学者,后来形成了儒家学说,一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他一生的言行举止都记录下来,影响和教育后世的千秋外代。无论历史如何前进和演变,都不能改变孔子是教育家,万世的师表。

孔子电影剧照

孔子为何说“吾道一以贯之”?对于现代教育有何启发?

“吾道一以贯之”: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我从开始一直是这样做的,始终坚持这个言行。现在的话就是,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凡事树立一个信念,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,然后坚持不改初衷的做下去,就会取得成功,这句话太正确了。这句话出自古代二千几百年以前人说的话语,一直一来都畅通适用,没有因为历史的发展,而失去效益。说白了,就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;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,当初就是凭着正确的信念,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,最终取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坚持到底,就是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寒窗学子,坚持苦读十年寒窗,才能鲤鱼跳龙门,用自身的价值去为社会创造。打铁需要自身硬,这个自身硬,就是坚持磨砺自己所得来的功夫成果,功夫就是时间。恋爱期间的男孩子,只要坚持付出自己的爱心,就一定会收获爱情的果实。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在生活中不断坚持努力奋斗,才创造出造福社会的价值,从而社会回馈给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机遇。医生需要坚持努力去学习,实践中获得临床经验,才能成为一代悬壶济世的良医;技师不断努力在自己的专业范畴内,就会取得本专业的资深工程师;老师在辛勤的抚育学子们,才不断给社会输送良好的优秀人才。即使在头条号上,也要不断地努力输出自己的优质作品,才能获得粉丝们的青睐,这需要坚持,需要一直努力坚持。这就是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这个“道”,包括各个方面,各个领域。这“一”就是开始,初始;这个“贯”就是一直,始终,坚持,不变的。所以“吾道一以贯之”永远是经典,永远都适用。

我们都非常熟知,佛家有一位"南无普贤大行菩萨”,这“普贤菩萨”代表什么,代表普贤大行,就是一直按照一个正确的信念,正确方向,永远不间断的,恒长,恒久的,一直坚持做下去,就会到达彼岸世界。孔子说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就是这个意思,和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无二,都是一个伟大的道理,佛家喻以人物的贴切化。禅宗就有,只要你坚持,始终如一的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这句圣号,就会达到心清净,心清净了,自然万事就清净了。

在看看中华文化的成语:坚持不懈,持之以恒,坚韧不拔,铁杵成针,锲而不舍,绳锯木断,滴水穿石,夙夜不懈。这些成语都是坚持到底,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

孔子“吾道一以贯之”

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?

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对于现代的教育启发,太重要的了,现在社会节奏快,千里之行一日复来。现在年轻人很浮躁,着急发财,着急爆发,着急拥有更多的物质,这些想法都无可厚非,没有什么不对的;但是这需要努力,需要不断革新自己,不断更新自己。我见过不少的年轻人,年纪很小就去做生意,因为“无商不富”,但是自身没有社会经验,有的依靠家里出点资金,有的靠借点钱借鸡下蛋,结果怎么样,结果没多长时间赔钱了,又去找工作,只是自身背负上债务;这说明什么原因,说明着急了,没有在一项能适应和符合自己工作的前提下,就去下海游泳,哪里知道大海波涛汹涌,怎么能经得起浪打浪。过去老人古语说的好,三十而立,意思没有到三十岁,社会经验不够充足;其次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,没有去选定适合自己的事情,去坚持不懈的努力,都想快餐式样的暴富,这怎么可以呢!。这个世界上半途而废的人比比皆是,始终如一的没有几个,而恰恰是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始终如一的坚持,最终取得胜利的就是这样的人。要爬上山顶都累的,没有人不累,但是没有“吾道一以贯之”的精神,只能放弃,寻求短暂的安逸。在现实的生活中我见过,一年换无份工作的年轻人,就是跳槽了五家公司,结果一年下来不但没赚钱,还亏钱了。因为违约是要付出代价的。所以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对于现代人教育意义非常深刻。值得我们好好体味。

孔子电影剧照

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当之处,请留言指正。

孔子电影剧照

传统蒙学教育对现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意义?

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:内在价值、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,外在价值、工具价值是承接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。

现代社会最大的缺失是人文的精神缺失,现代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最大缺点是目中无人,人不见了成为现代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弊端,教育中的种种痛苦和困惑根源在于教师忘了学生是人,学生是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理念。相对于今天普遍施行的语文教育,中国传统蒙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显示着先进性。

孔子说“绘事后素”是何意?对现代教育有何启发?

很高兴回答诚邀的问题。

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繪事後素。’” 朱熹 集注:“繪事,繪畫之事也;後素,後於素也。《考工記》曰:‘繪畫之事後素功。’謂先以粉地爲質,而後施五采,猶人有美質,然後可加文飾。”后因以“繪事後素”比喻有良好的质地,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。 清 曾国藩 《抄<朱子小学>书後》:“ 仲尼 曰‘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’,繪事後素,不其然哉?”

故事是这样的:子夏问孔子“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’,何谓也”孔子回答“绘事后素”子夏接着问“礼后乎”孔子回答“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”。大概意思就是子夏问“(诗经中的句子)笑容甜美,美目明媚,素以为绚(杨伯峻先生翻译为‘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花纹’,也有学者认为是‘以素为绚’就是以质朴为美的意思)是什么意思”孔子说“画画先要用白色打底子”子夏说“学礼在这个后边吧?”孔子说“你启发我了,可以和你讨论诗了”。

“绘事后素”就是“绘事后于素”,意思是画画前要先用白色打底子。这个故事的关键在“礼后乎”中,子夏指学礼应后于什么,答案是仁,孔子的意思是要现有仁心在学礼乐,所以孔子对于子夏问“礼后乎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说他启发了自己。

我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三点:

1、在儒家的核心价值“仁义礼乐”中,孔子最看重仁,因此仁是儒家最核心的内容。

2、孔门师生的教学不就事论事,孔子实行的是启发式教育,而不是填鸭式教育。(颜回曾说过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”)要看懂孔门师生的对话必须看故事背后的实质内容。

3、孔子最主要的学问是社会学和伦理学,和他讨论文学到最后也会转到伦理学和社会学。

“绘事后素”对现代教育的启发:

孔子与其弟子子夏的对话作为出发点,对其中的"绘事后素"一语进行剖析,从中揭示出涉及现代教育的教育学意义,例如素质教育、启发式教育等等.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,启发式教育在现代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.强制灌输是教育中的大忌,改变强制灌输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启发式教学,在这个方面,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楷模,"绘事后素"所揭示的教育意义也就昭然若揭了.

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孔子评价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”,对教育有何启发?

《论语》中,孔子说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意思是:“伯夷、叔齐这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,(因此,别人对他们的)怨恨也就少了。”这是孔子对二人的评价。

伯夷、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,伯夷是老大,叔齐是老三。父亲死后,二人互相让位,都逃到周文王那里,将王位让给的纣王。周武王起兵伐纣,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,是不忠不孝的行为,曾经加以拦阻。周灭商统一天下后,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,逃进深山老林中以野草充饥,饿死在首阳山中。

伯夷、叔齐是孔子评价极高的两个人,孔子非常尊敬他们,也非常崇拜他们,这在一章里,孔子赞赏的是他们两人“不念旧恶”的美德。“不念旧恶”就是对于别人过去犯下的罪恶不记仇、不搞秋后算帐、不纠缠,一切都既往不咎,面向未来,只要从此不再犯类似的错误,改了就是好同志。

“不念旧恶”从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,的确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。朋友之间、同事之间、同学之间甚至夫妻之间,如果一昧地抓住对方过去的一点过错不放,经常揭短,就很难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。因为人毕竟不是圣人,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会犯下一点错误,你揪住别人小辫子不放,别人也可以抓住你的弱点穷追不舍。这样一来,彼此之间的怨恨就会越积越深,原来的好朋友、好同事就会因此变成路人或者是仇人。因此,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就应当对人常怀包容之心,不要经常拿对方的短处来攻击对方,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尊重。

“不念旧恶”也是教育学生应当紧持的原则之一。中小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,在学习和生活中犯一点错误在所难免。家长和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改正缺点、错误,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领他们,以确保每一名学生将来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。如果抓住学生的缺点、错误不放,一有机会就拿过去犯下的错误刺激他们,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,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对抗、逆反心理,这样一来不但教育效果等于零,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。

在我们国家,对待犯错误的人历来坚持“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”的方针,甚至对于一些违法犯罪的人也不会一棍子打死,而是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。刑满释放后则要求全社会“不念旧恶”,不歧视他们,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尊严,有些人也因此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,赢得了人们的尊重。不过,对于一些杀人越货、罪大恶极的罪犯,我们就不能“不念旧恶”了,尤其是对待那些给国家民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,比如秦桧、汪精卫之流,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,他们甘愿充当卖国贼,我们不仅应当揭露其罪恶,而且要对其穷追猛打,使其臭名昭著。

汉语有时候就是这样神奇,一方面我们强调人与人的交往要“不念旧恶”,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说:“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”,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?两种说法都对,前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,后者是对待社会重大政治、历史事件的准则。

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,也是一个尊重传统、不忘历史的民族。对于历史上造福于国家民族的人,老百姓会永远会记住他们,甚至为他们树碑立传,将其奉为神灵,如大禹、孔子、岳飞等一大批民族精英,他们在人民处于危难之时,挺身而出,救民与水火,人民怎么会忘记他们呢?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,这种说法不对,中国的老百姓不信天,不信上帝,只相信这些生前为民造福,死后由人而神的人,为他们修建祠堂、庙宇,世世代代供奉祭拜,这是一种英雄信仰,也是一种超过某一固定神灵的精神信仰。

相反,对于哪些给国家民族带来危害的人,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们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日本帝国义侵略我们的国土,屠杀我们的同胞,掠夺我们的财富,这样的血海深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“不念旧恶”。记住历史不是为了算历史老帐,而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民族辉煌的过去和不可磨灭的耻辱,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,振兴中华,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向未来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
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,个人管见,不当之处欢迎“关注”作者继续交流!

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,你怎么看?

现在的语文教育,在理想主义太过,现实主义不够之间摇摆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

在我看来,现在的语文教育,一方面提升到又是人文素养,又是文学修养,又是中华千年文化的,拔到无比之高的层次,可是,无论地位多高,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,现阶段的语文学习,是要用来参加考试的。

1.明确了语文是用来考试的,我们才能放下身段,不卑不亢地研究如何考好,而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大素养。

曾经有过一个学生,是我们俗话说的那种语文素养很好的孩子,写的文章,文字干净,读书多,表达能力也很强,但就是考不好,家长急得不得了,问我怎么办。

我让家长和孩子 一起来,带着最近的语文试卷,一起来诊断,到底哪儿出了问题,为什么一考试就扣那么多的分数。

试卷摆开,几张试卷一对比,我还没有分析,孩子自己就有点懂了。我问: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吗?孩子说:我的病句题,都会扣分,还有,我的问答题,回答的时候,没有根据题目要求写,只是靠着阅读的印象,谈些自己对文章的理解,不扣答题点。

知道了问题在哪儿,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,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快就上去了。

2上面这个孩子的情况,既是孩子的问题,也是老师的问题。

孩子觉得,听语文课,就是听着玩玩的,他平时阅读那么多,能说能写,语文课,不听也罢。老师觉得,老是讲题目,像个理科老师一样,太没有情怀了,于是,上课讲题就更少的。

大道理不讲,我曾经试过一条语知题讲半节课,从这条题目出发,把如何字词累,如何利用现代汉语大词典把一条题目延伸成一个专题训练,板书一黑板,还马自己备课的试卷部分复印给孩子们看,告诉他们,一个星期试着挑这么一条题目拓展一下,再看会是什么效果。

效果是,半学期下来,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,单靠语知这条,可以比其他班高近1分以上。当过老师或是还记得高中语文考试的孩子,应该知道,这近1分意思着什么。

3.知道了语文学习了是用来考试的,并不影响我们提升自己的素养。

有的人可能要说了,你眼光这么浅,不适合当语文老师吧?

我说,你错了,重视讲题目,并不影响文学大素养的培养。既要低头看路,也要能仰望星空。重视做题目,同时,也重视阅读,重视练笔写作,两结合,语文考试的分儿才能稳,好看的分数才能长久。

会考试,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,那就是,这个孩子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,语文成绩好的孩子,都会有这个特点,那就是语文好,是一种持久的好,语文考试,以150的卷子论,一会儿考80,一会儿考120的可能性是极小的,基本上是稳定的,小的波动在所难免,但大起大落,像数学那样,一条题不会12分就没有了的情况,极少。


所以,努力把语文当理科来学吧,分析题型,努力刷是,认真分析答案,对照了看自己考试卷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,然后个个击破,辉煌的语文分数等着你。

我是个数学成绩很好、语文成绩也很好的前高中语文老师,我是@当过教师的考拉,欢迎留言讨论。